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 | “绿色城乡 低碳发展”论坛成功举办
导读
作为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等联合主办的“绿色城乡 低碳发展”论坛于8月16日上午在湖州市举办。
本文字数:3658字
阅读时间:11分钟
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主题为“聚焦绿色低碳创新、共建全球生态文明”的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于2023年8月15日在湖州开幕。8月16日上午,作为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的重要分论坛之一,“绿色城乡 低碳发展”论坛顺利召开。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浙江省科协、中共湖州市委、湖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湖州市科协承办。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王建国,浙江省生态环境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王以淼,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杜欢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袁昕,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刘东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曲长虹,浙江省、湖州市有关单位的领导、专家出席会议。
主持人:石楠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石楠主持。他代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向与会领导、专家表示欢迎。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之一,便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应承担的国际义务。城市建设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新征程就要推进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本次会议聚焦绿色城市设计、城乡绿色融合发展、绿色社区、绿色建筑、低碳宜居住房等重要领域,探索城市绿色发展的模式与路径,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参考、贡献智慧。
王建国:绿色城市设计的探索和实践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东南大学城市设计研究中心主任
王建国院士首先回溯了绿色城市设计的国际理论渊源,结合中国城镇人居环境营建智慧和中国式“有机城市”,强调城市发展壮大主要依托自然环境、人地和谐、互惠互利、自然共生,城市设计要由寻求形态和空间的视觉秩序转向寻求生态优先,关注城市的可持续性和韧性。
王建国院士指出,“生态优先”和“环境承载力前置”是绿色城市设计的核心理念,尤其是有自然要素系统参与的大尺度空间形态和敏感环境设计对象。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基本国策的践行实施,绿色城市设计需要更加明确的递归技术路线和策略思考。他通过桐庐县城空间景观规划、湖州南太湖新区长东片区城市设计、宁德市主城区总体城市设计三个案例详细介绍了如何因地制宜地推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的落地实施。
王建国院士指出,绿色城市设计根植于地域性的生物气候条件,遵循生态学的适应与补偿原理,提倡不同城市因具体时空位置和生物气候条件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结构、形态和建筑特征。“数字化“赋能后,绿色城市设计获得了学理知识和科技方法的双重进步,多源自然要素信息的集取、分析、治理、交叉验证和集成应用方面也拥有了颗粒度更为精细和应用场景更为精准的实用性。
王建国院士强调,绿色城市设计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达成直接相关,“形式追随自然”、“以水定城”、“形随流定”等生态足迹确定城市规模等,应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原则。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主战场,绿色城市设计要为城市从能耗双控到碳排放总量强度双控做贡献。
杜欢政:“双碳”背景下城乡绿色融合的发展路径
同济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双聘教授
为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杜欢政教授回顾了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格局,具体表现在: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工农产品剪刀差;改革开放后,农民工进城与人口红利;21世纪以来,土地增减挂钩与城市扩大发展。他指出,三农问题与城市问题,往往被割裂开来看待。
如何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杜欢政教授表示,要推动城乡要素流动。他提出,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乡村振兴,到底为谁、由谁而振兴?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乡村振兴不仅是农民的事情,更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事业。应当充分发挥城市在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一是建立起城市助力乡村振兴的保障机制;二是结合乡村特色,建立起与城市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三是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培养大批有意去、乐意留、愿意干的优秀人才。杜欢政教授指出,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就是“人”的回流,包括官员、商人、知识分子等,并分享了破解制度阻隔、畅通回乡路的现实案例。
怎样实现城乡绿色融合发展?杜欢政教授表示,绿色、低碳、循环是关键。他强调,社会文明方式的转变,应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工业文明,转向合理生产、适度消费、循环利用的生态文明。杜欢政教授指出,一是加快基础设施绿色升级,二是推动农村生物质能源利用,三是促进农村绿色产业发展,四是发展农村碳汇经济。
袁昕:绿色/节能/低碳建筑的发展与技术应用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
袁昕院长指出,目前建筑碳排放占据总体碳排放主要部分,在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的大背景下,建筑的绿色、节能、低碳发展将成为政策重点关注领域。
袁昕院长对绿色建筑、节能建筑、低碳建筑从定义、技术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科学分析,强调要通过对建筑所在地气候分析及项目特点,以被动式技术优先、主动式技术优化为原则,建立适宜具体项目的绿色节能技术体系,实现国家、企业和社会三得益。
袁昕院长通过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旅客航站楼及停车楼工程、北京豆各庄高品质住宅项目、山东鲁能国际中心节能改造三个案例,来介绍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在建筑全生命周期中减少碳排放,降低能耗,实现更高效率。
袁昕院长总结道,建筑的绿色节能低碳,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领域,是建筑技术发展的方向,需要从建筑的建材生产、运输、建造、运营、拆除全生命周期中减少碳排放。在技术手段方面,再次强调以被动式建筑设计优先、主动式建筑技术优化为原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增加碳汇。他指出,新技术还在不断涌现,结合人工智能的智慧建筑,可以进一步提升建筑节能减碳的实际效果;无论是新建建筑的设计施工,还是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绿色节能低碳建筑的市场都是大有可为的。同时,要做好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对建筑节能减排的认识,增强环保意识,共同参与到建筑节能减排中。
刘东卫:绿色低碳宜居住房高质量发展战略与实践的思考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住房与社区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首先,刘东卫总建筑师分享了其对新时代绿色低碳宜居住房发展战略的思考。他提出,要实现住房建设模式的根本性转变,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城乡建设方式从“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转型,这对建筑品质和工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表示,当前我国住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高环境负荷下的低质量供给。在国家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要提高供给质量、降低资源环境负荷,让住房更宜居、更低碳,建设好房子,推动住房建设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其次,刘东卫总建筑师介绍了百年住宅—当代中国住房创新发展的探索。他结合北京雅世合金公寓项目、浙江绍兴宝业新桥风情项目、北京实创青棠湾公共租赁住房、北京亚运村安慧里养老设施改造项目、山东济南鲁能领秀城公园世家等多个实践案例指出,从大拆大建的数量时期,向长久优良资产建设时代发展,我们需要在住宅发展理念、供给模式及其建造方式等方面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刘东卫总建筑师总结道,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建设新理念、新方法和新供给,完善中国住宅建设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体系。在延长建筑寿命的同时,全面提升建筑耐久性和适应性,发展寿命长久、品质优良、绿色低碳的新型住宅产品,大力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满足人民居住生活高质量产品的需要。推动我国住宅发展从资源消耗型向优良资产型的转型升级。
最后,石楠秘书长总结道,第一,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实现双碳目标,是一个特别重要的话题。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开展学术研究,推动大家共同行动,是此次会议及中国科协关注的焦点。第二,绿色城乡,低碳发展,涉及到城乡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阶段、各个过程,专家们反复强调生态优先、绿色循环,要有全生命周期的概念,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思考、共同探索。第三,实现转型需要科技支撑,特别是进入城市更新时代,城镇化从数量增长转向数量、质量共同提升的阶段,在城乡建设领域要下足“绣花”功夫,提升城市品质,才能真正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第四,绿色低碳发展不仅是专家的事,更是大家的事,需要所有人的共同行动,要靠每个人共建共享、共同担当。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未经专家审阅。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你可能还想看这些
全国生态日 | 习近平: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会议 |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业委员会举办“生态文明建设的城乡规划角色担当”主题学术漫谈活动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视点 | 樊杰:站在新起点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写在首个全国生态日之际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